第(2/3)页 这让众人有些意外,陛下并不是假意赞赏,而是真意。 对于提出正确谏言的,关宁自然不会说什么,他又不是真的什么话都听不进去。 这个翰林院侍讲刚提及的老百姓受折色法而苦不堪言,这倒是真的。 税收是国家最基本的收入来源。 最早是以实物收取,到后来转变为钱物并征,再到后来顺应发展需求,又有转变。 在形式上分为“本色”和“折色。” 所谓本色,是指赋税中原定征收的实物,如稻谷、米、麦,按一定比例改征其他财物的,便称为折色,又叫折称折纳。 看起来很公平也很人性,实际上有很大的漏洞。 遇有灾害之年,粮价大涨,便用粮食折银。 第二年,粮价恢复了,又用其他价格更高的绢折银,总之地方借机操柄,什么值钱就折什么,百姓就苦不堪言。 折来折去,把老百姓终年辛劳换来的颗颗粒粒折腾光了。 但也并不能说折色法不好,这其实是商品货币发展的产物。 全银法也是折色的一种,只不过更加完善。 关宁力推,完成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。 当时他在提出之后就遭受到很多人反应。 其中有守旧派,接受不了这种太大的转变,还有一种人则是因利益受损而反对。 实物可操作性很大,比如纳粮时在运输装卸等过程中产生的损耗。 羊毛出在羊身上。 损耗还是要老百姓出,在收税时自然而然的多收,关键是没有定额,官员们理所应当的贪腐。 关宁开口道:“朕在制定之前就已考虑周全,折色只能折粮,不得以其他物品代替,且折价是以当年市面行情为准。” “这一点薛大人清楚。” 薛庆点头道:“全银法可以说是折色法,但比折色法更完善,在上京试行这几年,诸多问题皆已更改。” “新朝初建那几年,粮价较高,百姓生活贫困,相应的折色较高,但收的税少。” “近年来,粮价平复,折色相对较低,征收的就多了些。” 他说的很简单。 谁都能听的明白,就是以行情基准而定。 众人点头,如此看来倒也能免除折色之害。 “还有一个问题。” 詹子平又站出班位。 “上京生活居民较比其他地域富裕一些,手中或有存银可缴税,那其他贫苦之地,老百姓手中只有粮食而没有存银,又如何以银缴税?” 第(2/3)页